2023年4月7日,广州,绿茵之中的中山大学黑石屋。 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近期,大学校园是否应对公众开放、入校参观需求高涨催生“黄牛”等问题,引起外界广泛关注。8月15日,广东省教育厅上线广东民声热线对该问题作出回应称,大学校园是公众资源,应该尽可能对外开放。后面,广东省教育厅会下发通知,指导各高校安全有序地面向社会开放。
广东民声热线栏目记者近期走访广州十余所高校发现,目前,多数高校不对外开放,或仅对师生及家属开放,众多想入校参观的人士在门口被拦,无法入校。部分高校门口坐着“黄牛”,做着付费带人入校的生意。
(资料图片)
上述报道称,疫情期间,封闭式管理是特殊时期的管理需要,然而这种应急手段显然已形成惯性,即便已恢复正常秩序,持证进门、刷脸进门等手段仍旧阻碍着校园的开放,甚至还衍生出非直系亲属不能入校这样匪夷所思的区分。
“从文明的角度,开放或有限的开放,我觉得是一种社会进步,不能闭门自守。”华南城市研究会顾问朱秋利认为,大学不是、也不应该是封闭的象牙塔,彼此孤立的大学就失去了大学本身的应有之义,只有在更加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中,让学生走出去,让公众走出来,学生们的潜力才能更好地得到释放。朱秋利建议,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区域,指定一些开放的时间、场所、路线等,再是建立一些外来人员入校的制度,如社会人员入校的须知、违反规定的处罚措施等。
针对该议题,广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朱孔军表示,从上述报道内容来看,我们的校园管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疫情之后大学校园管理的一个新话题,一方面大学校园是公众资源,应该尽可能对外开放,但同时大学也要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也需要有必要的管理,怎么平衡好开放和有序的关系,近期省教育厅同相关机构、部门、大学等一起进行研究,接下来会尽快指导大学改进校园管理措施,尽量让大学资源更多地、更有序地向社会、向公众开放。
“大学当然应该开放,如果开放以后出了什么问题,也不是开放带来的问题,而是管理不善带来的问题。”广东省教育厅安保处处长江存余强调,封闭和隔断只是疫情期间造成的“例外”状态,但是这种状态可能让一些学校形成了依赖,享受封闭管理带来的便利。封闭也许能减少一些管理成本,师生员工身份单一,进出审批方便,但管理不便不能凌驾于开放之上,大学应该适应开放带来的管理难度,在开放中倒逼校园精准、精细管理能力的提升。
江存余表示,目前,广东省高校已逐步向广大市民开放,在参考其他省份高校入校管理措施基础上,省内众多高校已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了相关的规定。比如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已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了预约系统,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正在开发测试预约系统。市民朋友可以留意学校的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查找相关管理规定,按照入校人员的类别进行预约,学校将综合考虑校内人员的承载量等因素,在保证正常教育秩序的前提下进行入校审批,审批通过后市民可通过入校凭证入校参观。
江存余称,目前,全省有100多所高校,其中有50多所高校在开发测试预约系统。后面,省教育厅会下发通知,指导各高校安全有序地面向社会开放。
江存余提醒,市民在进入校园时应当遵守学校安全管理规定,配合学校安全保卫人员验证身份和携带的物品。此外,部分高校还会通过校园开放日、招生宣传季、团体参访等多种特定情形满足市民的参观要求,广大市民也可以留意相关信息。
疫情期间,广州大学城不少高校出于安全考虑设置了围蔽、围栏和围墙。如今进入正常的生活节奏,这些围栏是否可以拆除?对此,江存余表示,大学城建设的初衷,是打破彼此之间的界限,实施学校之间互相选课、学分互认等有助于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学校之间的互通和交流,一定是要往前走的。围栏并不影响开放,它和开放不是对立的关系,学校建围栏不是为了阻断和市民、公众的联系,而是出于安全考虑,但不能因安全问题,因噎废食,拒绝开放,“我们既要开放,还要保证安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