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供应链金融是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痛点的一大利器,更是有效推动产融结合、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深入参与产业链全流程,与企业形成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长期合作共赢。
【资料图】
然而,《金融时报》记者在对企业的实地调研中发现,供应链金融在解决企业融资问题上具有独特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痛点,实际应用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特别是在解决供应链下游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方面,商业银行仍需要不断探索实践。
就此话题,中国银行研究院主管级高级研究员李佩珈近日接受了《金融时报》记者的采访,结合实地调研及理论研究,对供应链金融的相关话题展开对话。
主持人:调研中,我们发现,在产业链供应链上,商业银行更加倾向于对核心企业和上游企业给予信贷支持,而普遍存在着对下游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对此,您如何看?
李佩珈:近年来,各商业银行积极布局供应链金融,开展了包括应收账款融资、库存融资、预付账款融资等在内的多种形式的融资服务。但从实践效果来看,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仍存在着过度依赖于核心企业、应收账款确权难、风险控制难度大等问题,中小微企业获得感不强。
以“应收账款确权难”为例,商业银行在对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真实性进行审核时,需要核心企业就贸易过程中的合同、出库单、运输单等真实性进行签字盖章(即对应收账款进行“确权”)。然而在实践中,核心企业通常并不愿意配合,由此造成应收账款无法确权。总体来看,“应收账款确权难”的根源在于核心企业通过自身优势地位,利用赊销、压货、延长账期等手段,将资金压力转嫁到供应链上处于弱势地位的上下游中小微企业。
主持人: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商业银行在给产业链供应链下游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时,出于风控考虑,会引入金融租赁公司等其他类型金融机构。您认为,银行风控的难点在哪里?
李佩珈:由于中小微企业一般缺乏合格的担保品,要想获得银行贷款,只能向相关金融机构购买担保服务。金融租赁公司是能够开展担保业务的机构类型之一。因此,中小微企业除承担银行贷款利息之外还需要额外承担担保费用,二者合计使得融资利率偏高。
近年来,企业贷款利率已降至历史低位。但是,近几年的融资担保费用一直居高不下,这既与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背景下,一些商业银行要求中小微企业追加担保有关,也与商业性融资担保业务严重萎缩影响中小微企业的担保可获得性有关。
主持人:透过上述这些实践中的难题表象,您认为,供应链金融存在哪些实质性的痛点有待破题求解?
李佩珈:供应链金融是立足在产业基础上的金融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天然地就能解决传统中小微企业授信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风险识别难等问题。受制于不同银行机构对风险的认知和管控能力不同,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仍存在不少难点。
一是业务开展过度依赖核心企业。供应链融资业务本质是以核心企业的信用和偿债能力为依托,以其与上下游企业的交易为信用标的,为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提供融资。核心企业需要承担信用额度分享、信用担保、信息沟通等责任,这加大了核心企业的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如果核心企业不愿意或不能够与上下游企业形成这种信息共享、风险分担、有效管理的链条协作关系,那么,供应链金融发展将难以推进。
二是操作风险管理难度大。不同于传统授信业务以企业信用为基础,供应链金融通过自偿性的交易结构设计,构筑了独立于企业信用风险的第一还款来源。但这无疑对操作环节的严密性和规范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造成了信用风险向操作风险的转移,交易是否真实、交易标的物价值是否公允等将成为判断风险最主要的依据。
三是对产业链的研究不够。供应链金融模式使得传统“一对一”放贷风险变成“一对多”关联风险,增加了金融机构风险管控难度,这就要求银行在涉足供应链金融业务时要加强产业研究,对产业分布、运营、交易以及影响因素了解清楚、研究透彻,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化为整个供应链的可控风险。但目前,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服务方面多以核心企业的主体信用为依据,以传统标准化产品(如仓单存货质押、应收账款或预付款融资、反向保理等)为主,差异化和专业化水平都明显不足。
主持人:尽管供应链金融在实践中存在诸多痛点,但它所具有的“对不动产抵押要求较少、产品模式灵活、金融工具多样”等独特优势仍对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具有重要作用。您认为,未来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李佩珈:近年来,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生产流程大幅缩短、经营方式全面重构,供应链金融也将呈现出新的趋势与特征。
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与数字技术高度融合,数字供应链金融加快发展。数字供应链金融既有利于金融机构降低信息获取和处理成本,突破依赖于核心龙头企业的发展困境,提升风险控制水平。此外,数字供应链还为银行实现金融服务内嵌至产业系统,打通金融服务与产业生态壁垒提供了可能性,有利于实现产业资产和金融资金的快速对接。
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生态重塑,开放化、场景化成为关键词。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由银行、行业龙头企业、大型物流公司、互联网平台企业共同参与的多样化供应链金融模式,每一类模式各有其优点,也面临各自不同的问题。供应链金融相关参与者需要明确自身的竞争优势,构建开放共享、场景生态协同的供应链金融新生态圈,打破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封闭化、中心化等发展难题,形成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商流为一体的开放化、场景化供应链金融新生态圈。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