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作者:儒风君
来源:儒风大家(ID: rufengdajia)
不忘祖先,不失良善,不负韶华。
♬点上方▶可收听国学文化主播朗读音频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与上巳节、清明节、寒衣节并称中国的四大鬼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中元节让我们知道自己来处,明白了自己的历史,看清了未来的方向:不忘先祖,不失良善,不负韶华。
01
慎终追远,不忘先祖。
中元节处在小秋,作物开始收获,人们开始尝到丰收的喜悦。
按照惯例,在此时民间要开始供奉新米,祭祀祖先,报告这一年的收成。
地府则会在中元节这一天放出阴灵,让他们回家团圆。
人们备好供桌,按照长幼顺序依次祭拜,边烧纸钱边祷告,汇报家庭近况,祈求祖先保佑平安。
除了祭祀之外,还要上坟,用纸做灯,焚在先人灵前,寓意亡人前程光明。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民风自然朴实敦厚。
祭祀烧纸,不是迷信,而是一种文化传统。
它是对先人的尊重和敬爱,也是内心情感的寄托。
对先人的追思,可以让后人铭记家风,不堕家声。
虽然如今因为环境问题,烧纸钱的方式已经不再提倡,但是中国人表达思念和感恩的精神内核仍然应该传承下来。
02
懂得敬畏,不失良善。
传说,释迦摩尼的弟子目连的母亲因为生前作恶,变成饿鬼,他心中不忍,求佛祖超度。
佛祖同意了,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超渡亡魂。
中元节这一天,很多寺院依然保留着超度亡魂的习惯,这是一种普世大爱。
而在中国民间也保留着同样的习俗。
七月十五午夜,地府放出鬼魂,大部分鬼魂都有香火有去处,但是一部分鬼魂却无处可去,只能在外面游荡。
于是人们在这天杀鸡宰鸭,焚香烧衣,在河里放河灯,希望化解怨气,祝其早入轮回。
荀子说:“君子以为文,小人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
君子把鬼神之说当成一种文化,小人把鬼神当成一种灵异的迷信。当成文化是好事,当成迷信就坏事。
举头三尺有神明。
对鬼神的敬畏,让我们守护内心的原则。
不会肆意践踏别人的尊严,不会放任自己的贪欲。
很多人之所以无恶不作,就是没有一点点敬畏之心,天不怕,地不怕,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
中元节,让我们重拾敬畏,懂得敬畏,如此才能更好地约束自己,善待别人。
03
活在当下,不负韶华。
曾国藩说:过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过去的不留恋,未来的不期待,心无杂念,活在当下。
人生有死的哀伤,就有生的眷恋。
在中元节的祭奠中,我们哀悼先人,面对死亡。
不禁感叹生命有限,人生无常,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这就是现代鬼节的意义。
好好活着,珍惜现在。
不要觉得来日方长,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那个先来。
活出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当死亡来临的那一刻,才能觉得不负此生。
不要总是因为忙于工作而放弃和家人团聚。
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天默默追悔。
珍惜眼前人,珍惜父母亲人健在的日子。
活在当下,是对自己人生最大的尊重,也是对亲人最大的负责。
国学君说:
科学时代的鬼节依然有它的意义。
它告诉我们:不忘祖先,不失良善,不负韶华。
在对先人的祭奠中,学会坦然面对死亡,保持善意,珍惜当下。
▶作者:儒风君,来源: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伴你读懂中国文化。
国学文化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标签: